有关广东白云学院1477名大一新生集体放弃入学的事件近几天仍在持续发酵,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秋季全国至少有超两千名本科生最终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不少985/211级别的高水平名校。
例如山东大学有105名新生在新学期未前往报到,中南大学更是多达150余人放弃入学资格,其他在今年弃学人数较多的名校还包括暨南大学(80余人)、同济大学(69人)、中国海洋大学(56人)、中国农业大学(21人)、北京师范大学(20人)等。近些年,国内985高校年均退学率已接近5%,最高的甚至能突破10%,这一比率可谓相当高了。
十余年寒窗苦读,如今明明已成功上岸,而且还都是多少高三党梦寐以求的名校,可为什么又如此轻易放弃了呢?当然,每个人有自身选择,无法只通过弃学这个结果来做评判。但有些考生最后由于服从调剂而被迫就读一个自己压根不喜欢的专业,肯定会是导致弃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服从调剂”这条要求,究竟是否勾选,对很多人而言都是填志愿时无法回避的难题,长期纠结,反复思索。它可能会为你增加一道被录取的“保险”,也可能像开盲盒般把你带离原本的学业规划路线,当真正遇到调剂入学的情况时,对每个人来说,或许是“幸运”,也或许是“厄运”。那么现行的高考专业调剂政策,是否已经过时了,又是否应该取消掉呢?
专业调剂的功与过
弃学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虽然其中缘由各有不同,但出于服从调剂而被迫去学一个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冷门专业或垃圾专业,绝对在弃学原因中占大多数。
所谓专业调剂,是指招生学校在录取时对某些专业录取满额,将剩余考生向尚有空额的专业调拨的措施。一般情况下,当高考分数达到了所选高校投档线,但未达到所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时,考生可以自愿选择“是否服从院校内专业调剂”。
而调剂所面临的结果也会有两种,第一是服从,由校方根据当年招生情况,将剩余的进档考生安排到本校尚未录满的专业中去;第二是拒绝,那么校方大概率只能将考生档案做退档处理。前者意味着你可以确保有学上,而且是与你水平相匹配的院校,但你会失去专业选择权,把未来的命运交由他人安排;后者意味着你仍手握决定命运的机会,但亦是身处险境,必须赌一把,最终可能化险为夷,也可能前功尽弃。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专业调剂政策也发生了些许变化。部分省份维持原有制度,设置两种调剂方案,一是根据考生的成绩和志愿,在同一批次内进行专业调剂;二是在不同批次间进行调剂,如从本科一批调剂到本科二批。另一部分省份在新高考的模式背景下,采用“专业(类)+院校”组合填报的投档方法,取消了“服从调剂”这一选项。
关于调剂与否,核心问题其实在于会被调剂到什么样的专业,最大的不可控因素就是这一环节,的确犹如开盲盒,虽然在填志愿前或许会对潜在的被调剂专业有个大致猜测,但依旧很难精准判断。尽管被调剂专业多数时候都是小众冷门、无人问津的专业,但倘若你报考的都是大热专业,由于竞争过度激烈,也很可能遭遇高分却仍需被调剂的风险。
所以调剂专业与专业本身好坏没有直接关系,与考生录取的分数高低也没有直接关系,一切皆取决于院校在当年的招生情况及专业设置情况。因此不确定性往往令人出乎意料,即便你的分数高于院校最低投档分很多,也要做好可能出现被调剂的心理准备。而取消调剂的一些新高考省份,则更多赋予考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充分尊重考生个人的志愿填报意愿。
综上所述,保留调剂政策,可最大限度保障高校招生计划顺利完成,同时也给那些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一个“补救”机会,但需让渡和牺牲部分专业选择权及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取消调剂政策,则表示院校完全尊重个体主观决定,默认考生对自身今后的生涯规划已有清楚认知,但考生也要承担更多退档滑档的风险,一旦有任何志愿填报失误,很可能万劫不复。
调剂政策会被时代淘汰吗?
通过调剂,有可能“捡漏”上位一个比预期更优质的热门专业,当然也可能落到“天坑”专业手里,和自己原本的人生理想完全相左,毕业后出路也变得不明朗起来。但无论怎样,倘若真走到面临调剂这一步,都是志愿填报中令人颇为无奈的局面,因为它标志着你必须要在院校和专业之间做出取舍,放弃部分个人意愿,无法实现两全其美了。
填志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院校和专业间博弈的过程,有些人遵循“院校优先”原则,有些人奉行“专业优先”办法。但不管哪种志愿选择策略,最终院校和专业都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肯定才是理想答案,牺牲任何一方的兴趣为代价所换来的结果都注定难以令人满意。
在过去,专业调剂政策被一些人视为“救命稻草”而广受赞誉,是因为它能够起到“兜底”作用,就算高考发挥失常,也能确保“有学上”且院校的层次不会差太多。而当下随着各类型院校不断扩招,“有学上”已不再是最基本的要求,此时专业调剂便逐渐由“救命稻草”沦为“志愿噩梦”,让广大考生宁愿弃学也不妥协,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院校差异被专业差异取代。以往985/211高校几乎被所有家长奉若圭臬,似乎只要考进这一层次级别,今后就是前途光明,而至于究竟学什么专业并不太重要,这样的背景下,调剂政策的优势可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但伴随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历贬值愈发严重,各级院校间毕业生的能力差异正逐渐缩小,哪怕出身985/211也难逃就业困局。反倒是专业间的差异可能会带来不同出路,热门专业薪资高,市场需求大,天坑专业则僧多粥少,待遇微薄,所以专业的对口性可能直接决定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是否顺利,因此高考志愿的含金量就更加凸显,挑个好专业远比挑个好院校重要得多。
第二、被调剂专业的水准良莠不齐。近些年,有的院校为了招揽生源,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完善专业建设体系,开办新专业,出发点固然可取,但这里难免充斥着部分“注水专业”、“垃圾专业”,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等都严重落后于国内平均水平,无人报考,招生堪忧。于是有的院校就利用调剂政策,压低录取线,把多余出来的进档学生都安排到这些偏门、冷门、鸡肋的专业里去,以完成招生KPI为先,却不考虑学生能否适应。
第三、学生“个人意识”的逐渐觉醒。总说00后是个性十足的一代,其实是随着如今科技的逐渐发达,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都日益丰富,他们的思维观念、前途规划远比想象中更加成熟,在填志愿时也比以前的学生更有主见,认定某个目标就要尽全力去实现,不愿过多被外界因素干扰,因而像专业调剂这种“委曲求全”的策略,已不再是很多人的首选。
第四、出路选择的增多。过去人们喜欢形容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千军万马”还在,但“桥”却未必只有一座。像出国留学、港澳高校就读、中外合作院校就读等路径也都能实现“有学上”的目标,甚至还有学生选择不念大学直接去创业或就业,如同之前提到的,既然四年本科毕业后仍可能面临失业压力,那为什么不更早一些下海赚钱,积累财富经验呢?
所以,专业调剂这一规则确实走到了“存亡”的十字路口,并不是说一定要将之取消,但至少得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才能适应未来高考的志愿填报需求。决策机构、高校、考生三方都应做出改变。
从决策机构角度考虑,“新高考”全面实行的大背景下,怎样将原有的调剂措施与目前的征集志愿方案相结合,值得着重考虑,尽可能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调剂办法,给予考生更多选择权,尊重个人报考意愿的同时保障高校招生工作有序进行。
从高校角度考虑,首先应避免盲目扩招,大肆开设不切合社会发展实际的鸡肋专业,尽量缩小同一学科门类下各专业间的教学水平差异。此外还要进一步放宽转专业限制,最好保证每位学生在本科四年里都至少有一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
从学生角度考虑,在决定是否服从调剂的问题上一定慎重思量,不要一时头脑发热,填报专业的过程更需充分听取多方意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求稳为基础,切勿盲目冲高。最终倘若真的无法避免被调剂到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也不要急于退学,先试着去接纳和适应,看看能否有不一样的体验,尽管被迫变换“赛道”,说不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收获。
最后,弃学虽是个人行为,无关对错,但往大了说,它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是不顾后果的任性之举,往小了说,它也是白白丢掉一次或许能改变人生的机会,耽误一年宝贵的青春年华。除非有极特殊的情况,不然放弃入学尤其是放弃顶尖大学的入学资格,真心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希望未来通过专业调剂政策的优化,能避免考生出现“被安排”的命运,也尽量避免再遭遇大面积弃学的尴尬。
- The End -
信息参考:百加教育、智享未来学业规划、高三网
编辑: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