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领域潜心耕耘
近期浙科大多个团队
高水平学术成果
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一起来看看吧
全省生物医学智能计算技术
重点实验室成果
近期,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全省生物医学智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王波博士联合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裴端卿团队,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论文“Engineering mouse cell fate controller by rational design”,通过细胞命运转变过程中染色质开放和关闭基本原理,合理设计调控染色质开放的原件,通过转录因子人工改造实现体细胞重编程中染色质的精确重塑,结合高通量测序验证其调控机制。该研究不仅深化对细胞命运调控机制的理解,还为细胞命运调控提供新的工具和方法,对推动细胞工程和再生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Cell fate decision by a morphogen-transcription factor-chromatin modifier axis”,报道了“胞外形态发生素信号分子-核内转录因子-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细胞命运调控新范式,提供了一种研究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Epiblast-Hypoblast细胞命运决定的体外模型,并且首次建立了小鼠iPrE(induced Primitive Endoderm)体外诱导新方法。
两篇论文最后通讯作者均为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裴端卿,我校王波博士、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程辰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废弃生物质循环利用与减污降碳团队
近日出版的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刊出了该团队题为“Investigation of high-risk antibiotic resistance bacteria and their associate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different agricultural soils with biogas slurry from China”的研究论文。环境与资源学院青年教师鲁祎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单胜道教授和鲁祎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浙江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
本研究通过评估了中国12个地区的沼液施用土壤中细菌的耐药性,鉴别出了不同地域背景沼液施用土壤中高风险多重耐药菌及其相关耐药基因种类,并进一步分析了上述高风险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及传播机制,以及它们在沼液施用土壤中富集及传播的潜在驱动因素,有助于丰富沼液施用土壤中耐药基因的数据库,为种养废弃物处理处置过程中微生物抗生素抗性问题的评估与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城市更新与未来城市联合实验室
水处理及固废处置技术创新团队成果
该团队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在国际高水平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enitrifying communities enriched with mixed nitrogen oxides preferentially reduce N2O under conditions of electron competition in wastewater” 的研究论文。
本研究通过使用乙酸盐作为唯一电子供体(ED),在分别使用NO3–、N2O或NO3–+N2O作为EAs的连续流反应器中进行富集培养,探索了在电子竞争条件下N2O还原和电子消耗率的差异,以及反硝化基因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废水处理相关条件下,相比单独供应N2O和NO3–的反应器,通过同时供应NO3–和 N2O的生物增强方法能更有效地减轻N2O消耗中的电子竞争。这种选择性富集策略为在工程系统中有效减少N2O排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生物催化与分子诊断团队成果
该团队赵倩博士在国际植物学高水平学术期刊Plant Cell & Environment发表的题为“ABA-triggered ROS burst in rice developing anthers is critical for tapetal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duction and heat stress-induced pollen abortion”的研究论文,入选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全球Top1%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该研究以耐热性存在明显差异的12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水稻发育花药器官中的活性氧(ROS)和脱落酸(ABA)含量及其分布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变化、与花粉活力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温度处理下水稻花药12个发育时期的动态取样,结合细胞化学定位、离体稻穗的外源ABA处理和基因敲除等手段,探析了ABA介导的ROS产生对花药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和小孢子凋亡过程的影响特点及调控方式。
非线性物理研究团队成果
该团队在量子液滴演化动力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hree-dimensional vortex and multipole quantum droplets in a toroidal potential”为题,发表于非线性物理国际权威期刊《Chaos Solitons & Fractals》。董亮伟教授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浙江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第二作者为理学院范明晶硕士,第三作者为非线性科学领域著名科学家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Boris A. Malomed教授。
研究发现,两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钾原子混合在一起可形成液滴,这类液滴通过非常微弱的量子涨落效应结合在一起,其体积比氦液滴大两个量级,而密度比氦液滴(或水)小八个量级,是空气的100万分之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稀薄液体。本工作通过在三维超冷原子系统中引入三维涡环势,利用量子涨落引起的李-黄-杨非线性效应,平衡平均场效应引起的不稳定性,实现了稳定的高拓扑核数三维涡旋量子液滴和多极量子液滴,为实验观察高激发态量子液滴提供理论指导。
绿色纸基功能材料团队成果
近日出版的材料科学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刊出了该团队题为“A carbonnanofiber/Ti3C2TX/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omposite-based highly sensitive, reversible, directionally controllable humidity actuator and generator via continuous track-inspired self-assembly”的研究论文。环境与资源学院青年教师童欣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沙力争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浙江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
近年来,具有先进功能的可适应、可穿戴且智能的设备已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焦点。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自然资源,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平衡至关重要,湿度驱动器利用水的固有特性脱颖而出。本研究从蛇类生物结构中汲取灵感,并受到能够模仿其独特运动模式和跟踪能力的履带式蛇形机器人的启发,开发了一种连续履带式结构的高性能湿度驱动器,仅需1.2秒就能实现360°的最大弯曲角度,具有快速响应和恢复速度快、弯曲度大和变形可控等特点,在环境监测、非接触式人机交互、湿气发电以及其他多个智能可控驱动领域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成果
中心陈旷帆博士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在区域与城市规划领域、创新管理领域高水平期刊《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发表题为“Playful digital interventions in placemaking: Constructing a typology for playable digital interventions in public spaces (PDIPS)”的研究论文。
该文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复杂语境下,以空间可玩性为切入点,构建并深化了城市公共空间中可玩性数字干预(PDIPS)的类型学框架,填补了数字化场所营造领域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理论断层。文章不仅对数字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可操作性进行理论性反思,还对其在未来城市设计中的嵌入式可能性提出了批判性探讨,进而揭示了其对公共空间体验优化的潜在影响力。
聚焦前沿,共谋发展
扩大朋友圈,提升影响力
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浙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