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作为庆祝首都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2024数学与产业融合发展大会顺利召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耀天,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任世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平,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兄弟高校、数学研究机构、科技企业和产业园区的领导及专家出席大会。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晓峰主持会议。
会议上,首都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致欢迎辞,他回顾了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成就,强调了数学与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呼吁加强跨界合作,为本次数学与产业界盛会拉开了序幕。
大会现场,方复全和张强共同为首师大-北京联影研究院数智化成像创新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实验室的成立旨在通过深度合作,攻克医疗影像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推动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双方将共同聚焦高端磁共振仿真、分子影像智能重建等关键技术,打造数智化成像的创新生态链。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科建立于1954年, 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科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
首都师范大学于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数学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基础数学理论探索、应用数学拓展、学科交叉融合、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我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数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2018年,为推动数学学科群发展,学校成立交叉科学研究院,打造独立于各院系的新兴跨学科平台。2020年,由学校牵头建设的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揭牌,这是我校牵头组建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交叉科学研究院成立
学校作为牵头单位获批建设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近20年是首都师大数学学科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一批优秀数学家的带领下,已建立起完善的学科方向布局和完备的学术人才梯队。先后获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数学国家重点学科,数学、统计学北京市重点学科,数学与信息技术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保持优秀,几何拓扑等部分学科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数学学科在培养拔尖学生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厚基础、重交叉、强支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获得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21年数学学科获批教育部数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2年入选“英才计划”实施高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精品课程和优质教材也不断涌现,学科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课程、教材为基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注重科研育人,选拔高层次人才、骨干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学术导师,引领学生进科研课题、科研团队、科研平台,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斩获奖项。
以何书元教授为代表的多位教师获评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教师团队也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数学及信息交叉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是“双一流”建设以来,数学学科获得的首个国家级的集体荣誉。
数学及信息交叉教师团队
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这段高速发展时期,数学学科承担了20多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信息复杂性委员会最高奖“约瑟夫·特劳布”奖等重要奖项;方复全教授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并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方复全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都师大数学学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主动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任务。成为北京市首批支持建设的十三个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学校成立交叉科学研究院,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特区,2020年,学校牵头组建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准支持建设,成为首批十三个获批支持建设的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
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以国家和北京地区产业应用需求为导向,聚焦精准医疗、生物医药、工业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重点围绕影像技术中的数学建模与算法、人工智能的数学解释与图像自动识别、建模仿真与优化、大数据分析的数学与统计学模型、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方向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推动数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的交叉融合,为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创新技术做出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数学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首都师范大学将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挥在数学学科的引领作用,力争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 编辑:窦玥
责任编辑:窦玥
审核:郭圆圆
内容综合来源于:交叉科学研究院